實際情況:減碳有時會花大錢,有時只需花很少錢。就成本效益而言,長期可減低能源成本、提升效率,有助於企業節省資金。
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,油車變電車、自動駕駛上路,無不顛覆著車廠的產業鏈和生態結構。中華汽車這家本土資深車廠,自2018年以來便覺得「烏雲罩頂」,在與供應商合組的中華汽車協力會中推廣節能,方案優異者,還提供出國的獎勵名額。
2023年,中華汽車力推「以大帶小」製造業低碳化升級轉型計畫,比以前更有系統地帶領協力廠商一同減碳,最終找到11家齊做「減碳命運共同體」。總經費1.12億元,中華汽車總經理陳昭文大筆一揮:「准了!」

儘管經濟部工業局將以特別預算補助2700萬元,但其餘七成五的開銷,皆需中華汽車及供應商自籌。
供應商之一的友聯車材,是資本額8.7億、350位員工的中小企業,預計為「以大帶小」計畫投入1300餘萬元,汰舊換新變頻冰水主機、高效率馬達抽風系統、既有熱處理重油改為天然氣等,最終換來減碳734.8噸CO2e。
「一開始的確是要投入大錢,但後來是會回本的,」友聯車材總經理楊登宏說,因為製程改善減少能耗,每個月能省下不少電費。
陳昭文也為中華汽車自主減碳算了一筆帳:高效能空壓機一台至少1、200萬元起跳,換掉後可節省20~30%的電費,再加上政府補助,等於是把回本年限直接減掉一半。
另外,像是辦公區域更換為LED燈,工程一點也不浩大,但減碳潛力直逼10%左右。「花的錢其實不多,堪稱事半功倍,」陳昭文說。
田人豪則觀察到,各企業已開始爭搶綠色人才和資源,好比溫室氣體查證機構BSI的業務,已經排到明年。「你現在不做,明年還是得做,後年繼續做,而且愈晚開始做,成本就愈高。」